成都公布第十九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 2021年07月23日 17:27:32 來源: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3日訊(記者 李丹)23日,成都市住建局發布消息,為進一步加大成都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,加強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管理,成都市政府決定,將合江亭等30處建(構)筑物列為成都市第十九批歷史建筑。
名錄 成都市第十九批歷史建筑部分點位 四川鹽務局辦公樓舊址(錦江區星橋街112號) 四川鹽務局辦公樓舊址(錦江區星橋街112號):該建筑始建于民國時期,建成時為四川省級鹽業產銷管理專門機構的辦公地點。1952年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鹽務管理局。故該處稱為四川鹽務局辦公樓。1958年6月1日,四川省鹽務管理局撤銷,鹽業產銷管理職能移交相關機構。1958年,成都化工設計研究院成立,作為辦公地點使用至今。該歷史建筑為兩層磚木結構建筑,小青瓦四坡頂屋面。平面為規則矩形布置,長約22米,寬約7.8米,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,整體形制保存較好。 太升南路282號民居(青羊區太升南路282號) 太升南路282號民居(青羊區太升南路282號):太升南路282號民居修建于民國年間,為一私家宅院,建國后收為國有。2009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評定為優秀近現代建筑。該建筑占地約600平方米,平面呈兩進三合院布局,院落整體形制保存較為完整。建筑為單層傳統木穿斗結構,小青瓦懸山屋面。入口處有青磚圍墻及門頭,正房為中西合璧建筑,整體保存較好。 原機車車輛廠廠房(成華區二仙橋北路31號) 原機車車輛廠廠房(成華區二仙橋北路31號):該廠房所屬的成都機車車輛廠始建于1952年,這兩處廠房建于1954年,北側為聯合廠房,小青磚外墻,有火車軌道通至廠房內部。南側為柴油機車間,是橫向兩跨的單層鋼混結構廠房,大青磚外墻。兩處廠房均為鋼桁架屋頂,整體形制保存較好。建廠之初,從安徽、武漢、重慶等地內遷1000多名技術工人進廠,以修理蒸汽機車為主,后規模逐漸擴大。建廠至今,機車車輛廠先后經歷了蒸汽時代、內燃時代和“蒸汽、內燃、城市軌道”的三業并舉時代。具有機車修理、制造、煉鋼等綜合生產能力。2017年8月,機車車輛廠搬遷,所有廠房停止生產。 何元普故居(青白江區城廂鎮槐樹街33號) 何元普故居(青白江區城廂鎮槐樹街33號):何元普故居始建于清代,何元普的祖先于清代康熙年間由福建移民到四川時所建。合院式布局,坐西向東,平面布局呈長條形。建筑西、北、南三側緊鄰民居,東臨槐樹街。建筑主入口設于建筑東側,由東至西依次為一進、二進、三進、四進以及兩側廂房。院壩原為素土夯實地面。建筑近院壩側為花格門窗,上部設竹編泥墻,下部設木板壁。內由板壁及竹編泥墻隔斷,穿斗和抬梁式梁架形式,何元普故居整體為木結構建筑,懸山頂,小青瓦屋面。 原溫江地委辦公樓(溫江區大南街3號) 原溫江地委辦公樓(溫江區大南街3號):該歷史建筑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,建成后用作中共溫江地委辦公樓。1983年,國務院批準原溫江地區并入成都市(地市合并),該辦公樓劃轉成都市溫江縣工商行政管路局,1996年交由溫江區稅務局使用至今,目前為成都市稅務局黨員教育培訓基地。該建筑占地約1300平方米,為兩層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筑,小青瓦四坡頂屋面,青磚外墻。平面呈內廊式布局,利于通風采光,立面沿中軸對稱,保存現狀較好。 圖由成都市住建局提供 |